欢迎访问黄山市信达丝线有限公司

风光名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山南北 > 风光名胜

客户服务热线
0559 - 5521022
又去“碧阳书院”
发布时间:2017-11-24   阅读次数:2083次  

又去“碧阳书院”

余治淮

 因为要给人介绍明、清两朝黟县教育发展史,我又一次去历史上黟县的最高学府“碧阳书院” 。

“碧阳书院”创立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后多次毁塌、修复,现存的书院建筑是清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808年复建的。

据史料记载,书院有祠宇、讲堂、书舍等110余间,而如今保存完整的便只有这书院的“崇教祠”了。

崇教祠里空空荡荡,几根粗大的柱子寂寞地竖在那儿,当年那些摇头晃脑读着八股文的学子,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         然而,要想了解当年古人崇儒重教的作为,我只须看看那镶嵌在崇教祠里的石碑,那石碑上镌刻着书院的管理内容,包括细微的收支账目,可见当年管理者办事之认真。这刻在石板上,嵌在墙体里的帐目,似乎不仅仅只是让当时的人清楚所有开支的合理性,更是让后人千秋万代都能看到,我们的先人当时硬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来勤俭办教育的,这屹立在数百年风霜雨雪中的“崇教祠”,验证了它不是“豆腐渣工程”,那墙体里凝聚着当年捐资者、承建者无以伦比的责任心。

古之黟县,自宋代以来,对教育非常重视,那“十户之村、不废颂读”的教育氛围,使人预感这块土地不可低估的前途。为适应这种教育需求而创立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自宋代以来,黟县境内颇具名气的书院,除碧阳书院外,还有淋沥书院、中天书院、桃源书院、松云书院、南湖书院等。

客观地说,促使黟县历史上的繁荣,与其说是商业,不如说是文化,因为从这块文化氛围极其浓郁的土地上走出去的商人与其他地域商人自身素质的差别,便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读书,后经商,是他们藉以成功的根基。

而黟县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商人,对家乡的教育事业都情有独钟,他们基于对自身成功的体味和感悟,给予家乡教育事业以巨大的回报,1811年,黟县重建碧阳书院,耗费白银2.9万两,全由家乡父老捐赠。

历史上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倘不捐官,就是一介平民百姓,然而正是这些平民百姓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奠定了黟县繁荣的基石,同样,一个民族如果不仅是执政者重视教育,连普通的平民百姓都知道为教育发展奉献绵薄之力,这个民族想不强大都难。

 

上一条:徽韵悠长古黟城

下一条:慈母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