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山市信达丝线有限公司

风光名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山南北 > 风光名胜

客户服务热线
0559 - 5521022
安徽黟县西递村的“荆藩首相”牌坊
发布时间:2018-04-14   阅读次数:4530次  
 

安徽黟县西递村的“荆藩首相”牌坊[1]

陈仕猛

安徽南部黟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距黄山风景区约40公里,有一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西递。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0多幢,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走近依山傍水的西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显赫的“荆藩首相”石牌坊,它通体用黑色青石建成,精美异常,巍峨高耸,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挺立在西递这艘古老“旱船”的“船”头,向世人昭示着主人那曾经显赫的地位,诉说着这个古村昔日的繁华。

这是明代时建造的一座表彰官员政绩的功德牌坊,其主人胡文光,为明经胡第十八代传人。

明经胡的祖先本不姓胡,而是李改胡。相传,其始祖是唐昭宗李晔的幼子。黄巢起义军叛将朱温降唐后,被赐名朱全忠,后拥兵自重,权倾朝野,对大唐皇帝一点也不忠。天祐元年(904),朱温挟天子迁都洛阳,途中昭宗将襁褓中的幼子,托付给金紫光禄大夫胡清(又名胡三)。胡三不顾个人安危,将皇幼子带回故乡婺源考水。同年秋,朱温杀昭宗,立昭宗第九子、十三岁的李柷为帝(唐哀帝)。李柷只是个傀儡。天祐二年(905),朱温杀昭宗九个皇子。天祐四年(907),朱温逼李柷禅位,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次年,李柷被朱温毒死。为防朱温追杀,以保住昭宗最后一丝血脉,胡三将皇幼子改姓胡,取名昌翼,义养为子。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胡昌翼登明经科第二名进士。这时,胡三才将其身世坦言相告,胡昌翼悲愤交加。次年,胡三逝世,他没有亲生子,胡昌翼知恩图报,厚葬胡三,后又遗训儿孙,“李改胡”要代代相传,决不复宗。胡昌翼生不逢时,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屈节侍奉他国君主,于是无意仕途,隐居乡间,开设明经书院,讲学施教,人称“明经公”。其子孙就以“明经”区别支派,尊他为始祖,奉胡三为义祖,并在家训中强调:“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改姓(李改胡),不改郡(陇西郡)。”[2]

北宋皇祐年间,明经胡五世孙胡士良从婺源前往金陵,路经西递,见这里山色如黛,峰峦环抱,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居西递,从此,明经胡的一支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个有着高贵血统、高尚美德的胡氏家族,子孙后代大都知艰识苦,争气做人,其中不乏佼佼者,为光宗耀祖、建设西递作出了巨大贡献。胡文光为佼佼者之一。

胡文光(15211593),字原中,号西川进士,生于明正德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年),卒于明万历癸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3]嘉靖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胡文光中举。西递原名“西川”,明清时,举人又称“乡进士”,胡文光“西川进士”一号,大约就是这样来的。[4]

 “荆藩首相”,就是荆王府长史。“藩”,藩王,藩国。第一代荆王,是明仁宗朱高炽第六子朱瞻堈,宣德四年(1429),就藩江西建昌府(府治在今江西南城县)。正统十年(1445),朱瞻堈将王府迁至湖广黄州府蕲州(州治在今湖北蕲春县)。[5]明代诸王府并没有“首相”这一职官,所谓“首相”,乃是人们对王府中“长史”的美称。我国古代,长史一般为官府、军府属吏之长。明代诸王府置长史司,设左、右长史各一人。据《明史·职官志》记载,长史“掌王府之政令,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庶务焉。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长史为王奏上。若王有过,则诘长史”。可见,长史类似于总管,他总管王府政令和各项事务,督促王府大小官员各尽其责;藩王向皇帝请求赐名、请求封爵、请求赐婚、请求恩泽以及谢恩、建言、请示、汇报等等,一律由长史帮忙办理;长史有一项最为重要的职责,是辅佐王爷,规劝王爷,引导王爷走正路,如果王爷有什么过失,则追究长史的责任。因此,朝廷对王府长史的选拔,把关较严,凡是曾经犯了过错的人,“毋得选用是职”。[6]

当年,朝廷为荆王府选长史,优中选优,选中了胡文光。[7]原来,胡文光曾历任江西万载知县、山东胶州知州。明代时,胶州属莱州府,管辖高密、即墨二县。胡文光在胶州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文光刺史美名扬,重视教育办学堂。兴修水利仓满粮,勉励繁殖牛马羊。防御倭寇逐东洋,捍卫江山保吉祥。”汉末、隋唐时,刺史为一州行政长官,明代没有设置“刺史”这一职官,人们沿旧俗尊称州长官为“刺史”。

胡文光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知县为正七品,升任知州,为从五品。胡文光在胶州知州任上,考核称职,被朝廷授予奉直大夫。“奉直大夫”是一个荣誉性官衔。当时制度规定:“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被提拔为荆王府长史,为正五品。在荆王府长史任上,被朝廷授予从四品官衔——朝列大夫。当时制度规定:“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8]

正五品职竟然被授予从四品衔,可见胡文光在荆王府任职多年。大约是荆恭王朱翊钜(15341570)在位末期或去世不久,胡文光就进了荆王府当“首相”。翊钜是第六任荆王,有三子:嫡长子常泠,嫡二子常氵+言(?—1576),嫡三子常泴(15621597)。常泠先是被册封为荆世子,因性情暴戾,言行放肆,翊钜报告朝廷后,常泠被革去荆世子封爵,降为庶人。常氵+言先是被册封为泰宁王(郡王),隆庆四年(1570)二月,荆恭王翊钜去世,五月,常氵+言奉皇帝敕命“管理(荆)府事”,万历三年(1575)四月,进封荆王,是第七任荆王,可惜短命,万历四年(1576)七月,就撒手人寰,在位仅一年零三个月,谥曰“敬”,史称“荆敬王”。常泴于万历三年(1575)四月,被册封为安城王(郡王),因荆敬王常氵+言无子嗣,万历四年(1576)七月,常泴受皇帝敕命“管(荆)府事”,万历七年(1579)四月,进封荆王,是第八任荆王,后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去世,谥曰“康”,史称“荆康王”。胡文光最少侍奉了荆敬王朱常氵+言、荆康王朱常泴两任荆王。[9]

品秩提升,更是足见这位“荆藩首相”政绩突出。不仅如此,万历六年(1578),明神宗恩准,为胡文光在家乡修建功德牌坊,以光宗耀祖。

这座牌坊,人们称之为“荆藩首相牌坊”“胡文光刺史坊”“胡文光刺史牌坊”,村民们则俗称为“西递牌楼”。据说,西递历史上曾建有十三座牌坊,众多牌坊沿着溪边石板路一直延伸到村口。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兵燹及祸乱,现在仅剩下这座工艺最精美、气势最雄伟的“荆藩首相”牌坊。这座牌坊,始终屹立在西递村口,宛如一名忠实的守卫者,它成了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见证,成了西递标志性建筑、西递的象征。

这座牌坊,与徽州各地其它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这座牌坊有五个层次分明的楼阁,有顶有檐,叫“楼阁式”,因此,准确地说,应该叫“牌楼”。

牌坊通体由质地坚实细腻的黟县青石料构成,高12.3米,宽9.95米,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结构。

正面匾额刻有“荆藩首相”、背面匾额刻有“胶州刺史”,各四个斗大双钩楷字,夸耀坊主位高权重;匾额上方的龙凤牌上,两面都镌刻“恩荣”二字;匾额下方的横梁上,两面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点明坊主名讳及功名、头衔。

牌坊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寓意深刻。如“恩荣”二字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表明是皇上恩赐的荣誉;双龙图下,“荆藩首相”“胶州刺史”两边,各雕有两个人物(两面共四个):手持朝笏的文官、手持宝剑的武将,寓意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在两面四个文臣武将的下面,共雕有八位仙风道骨的神仙,反映了胡氏祖先对后人的殷切希望:如果不能“出则为将,人则为相”,就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会一技之长,自立自强。牌坊上还有许多生动逼真的图案,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嬉逐图”,象征福禄双全的“鹿鹤同春图”,象征封建权势的“虎豹呈威图”,象征五子登科的“五狮戏珠图”等,这些图案,雕得活灵活现,堪称一绝。

二至四楼左右两侧顶端流檐翘角,飞檐上三对龙头鱼尾的鳌鱼,寓意是独占鳌头、步步高升,锡制的鳌鱼触须呈波纹状,不仅使鳌鱼显得更加逼真,而且有避雷之用。四根主柱下有长方形石墩,两端石柱皆用抱鼓石狮装饰,中间两根石柱两侧,共雕有两对倒匍石狮,狮子前爪朝下呈俯冲式,雄狮怀抱绣球,雌狮搂着小狮子,造型逼真,同时作为枋柱支脚,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

这座牌坊,充分说明胡文光是西递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同时又说明当年这支明经胡氏家族经济实力雄厚,正处于鼎盛时期。

这座牌坊,雕镂精细,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充分体现了徽派石雕的高超技艺,可称得上中国古牌坊中的经典之作。据说,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赞叹:“这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牌坊!”1999年,昆明世博会安徽园的大门,就是按照这个牌坊,以10.77比例仿建的。

【注】

 [1]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得安徽黟县吴卫华先生赐教,谨向吴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2]《中国“明经胡氏”发源地——考水》,婺源官方旅游网20131010日发布;《徽州李唐后裔“明经胡”》,(安徽)决策支持网201363日发布。

 [3]《胡文光刺史坊》,黟县党政门户网2011119日发布。

 [4]《黟县古墓葬》(安徽文化网2008108日发布),说胡文光为“明嘉靖乙卯科(1555)进士”;《牌坊背后的历史故事》(《金胶州》电子版第715期第四版),说胡文光为“明嘉靖三十四年进士”,均有误。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乙卯年,各省分别举行乡试,录取者为举人,即“嘉靖乙卯科举人”;次年(嘉靖三十五年)为丙辰年,朝廷举行会试、殿试,会试中式者为贡士,贡士只要参加殿试就都获得进士出身,即“嘉靖丙辰科进士”。牌坊上明确说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显然是举人而非进士。

 [5]明代时,“荆藩”特指荆王朱瞻堈一系。明宗室朱谋㙔所著《藩献记》卷三《荆藩》说:“(荆)宪王初封建昌,正统中改封蕲州。”蕲州,在今湖北省蕲春县。黟县党政门户网《胡文光刺史坊》说胡文光“后来官升到湖北荆州王府长史”,《金胶州》电子版《牌坊背后的历史故事》说胡文光“升任河北荆藩首相”,均有误。陈明、徐佳:《黟县西递:“荆藩首相”美名扬》(《市场星报》2010727日),说荆王“管辖现在的湖南湖北、山东一带”,不仅弄错了荆王封地,而且误读了明代藩王的政治角色,须知,明代藩王对地方并无管辖权,他们“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五》)。

 [6]《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

 [7]《黟县西递:“荆藩首相”美名扬》一文,说荆王“看中了胡文光的文韬武略和一表人才,就将胡文光调任本王府的长史”,有误。王府长史为朝廷命官,由朝廷选拔,怎可由藩王物色、调任?

 [8]《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9]《黟县西递:“荆藩首相”美名扬》一文,说“明神宗皇帝的叔父时任荆王”,“神宗皇帝特许叔父荆王不必亲自上朝”,有误,而且是恰恰弄反了。明神宗名朱翊钧,与荆恭王朱翊钜同辈份,胡文光所侍奉的荆王朱常氵+言、朱常泴,都是明神宗的侄子辈。明代中叶起,“藩禁严密”,藩王不得擅自行动,即使是“出城省墓”,也必须“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因此,不是皇帝特许“不必亲自上朝”,而是未经皇帝许可,一律不得进京。

上一条:周建庄诗五首

下一条:霭峰寻碑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