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山市信达丝线有限公司

风光名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山南北 > 风光名胜

客户服务热线
0559 - 5521022
“水街”古韵
发布时间:2017-11-15   阅读次数:1886次  

“水街”古韵

徐英明

我记忆中的黟城老街,那是60年代以后的老北街,他已是千疮百孔,冷落萧条。明清遗留的徽派民居已剩无几。土洋结合的房屋横七竖八地躺着,各种店铺杂乱无章,小商贩随地摆摊。坑坑洼洼的水泥地上,脏水横流,垃圾随地,蚊蝇乱飞。这条黟城中心线上的老街已失去了他原有的青春年华,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然而,这条老北街明清时期曾经是黟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中心。徽派楼房错落有致,青石街道宽敞通畅。尤其是横沟直通北街,曲折蜿蜒,河水清澈,小鱼悠游、少妇浣洗、孩童嬉戏。横沟两侧店铺林立,门面敞开,一览无余。招牌悬于门额之上,或挑于门侧。吆喝不断,商客流云。清代诗人孙学道在《黟山竹枝词》中曾写道:“更鼓咚咚响丽谯,归人城外马萧萧。绕枝惊鹊起山月,晚市初收戊己桥”。由此可见当年黟城商贸的繁忙景象。

可是,如此繁华而富有徽派建筑及徽州文化底蕴的老北街怎么会变得面貌全非的呢?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在“破四旧”、“立四新”、铲除“封资修”等影响下,拆除郭门街“下王厅厦”(积庆堂)兴建了“人民剧场”,首次将横沟弦一分为二。紧接着,大小祠堂改建成政治课堂、城关粮站、竹器社、制鞋厂、邮电局等。后来,杏墩上又新建了“红旗卫生院”,人民剧场边横沟对岸搭建了“农贸市场”,桂墩上矗立了“黟山电影院”。直至2002年大规模旧城改造,拆除了原人民剧场周围旧建筑,建成了商业楼、农副产品市场、新街道路。至此,明清以来的横沟弦居民住宅区格局彻底改观,仅剩下的数十幢明清古民居也被众多新建筑及新街割裂成若干零星小块。横沟也因生活污水无法处理而全部加盖,从此,整个老北街失去了原有的摸样。

2017年初,县委、县政府以争创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加大古城保护力度,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北街53幢房屋及横沟进行立面改造。历时一年的“修旧”,北街又恢复了明清徽派建筑的原来风貌。

如今,当你走进北街,时光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走进了古朴而又亲切的古镇,整条老街犹如一位纯朴温婉的古意女子,浑身散发着无尽的优雅韵味和幽幽芳香。街道两旁的楼房,灰墙黛瓦,马头高昂,与流云而驰,与游人而乐。那林立的店铺,那古色古香的门匾,那迎风招展的旌幌,那班驳的墙面,如同一幅江南水墨画,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脚下麻石铺就的街道,曲折而舒缓,一直延伸到远远的深巷,悠闲、幽静。让我想起了戴望舒《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丁香姑娘。”她风姿绰约,款款而来,但那已不是彷徨、惆怅的丁香姑娘了,却是身着古装,娇艳动人的徽州女人。

当你缓步来到老街的尽头,回身望去,最靓丽动人的就是横沟了。横沟,原名“槐沟”,又称“淮渠”。为南北朝梁大通元年(529年),太常卿胡明星辞官归里后,捐资募工而建。渠水起自北郊柏山堨,从临漳门入城,流经北街、杏墩里、郭门后街至郭门右侧出城。为城区消防和居民浣涤提供充足水源。千年横沟穿城而过,成为黟城一大特色风貌。清朝诗人程学禧有诗云:“穿城一水是槐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如今横沟经过修整重现北街,远远望去,横沟穿街而过,渠岸曲折绵延,石桥古朴而卧。溪水清澈,缓缓流淌,那声音清新悦耳,实有“溪水无弦弹恋曲,石桥岸柳亦生情”之韵味。水中鱼儿翕忽,追芳戏草。岸边妇女浣纱,孩童嬉戏,游人拍照,商贾匆匆,一派繁荣景象。

古老的北街再次恢复了他的青春活力,成了名副其实的“水街”,既有苏州古镇的小桥流水,又有徽州建筑的古朴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