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山市信达丝线有限公司

黄山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山南北 > 黄山人物

客户服务热线
0559 - 5521022
贝聿铭妙语论古黟
发布时间:2017-11-14   阅读次数:2068次  

贝聿铭妙语论古黟

汪 双 武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等一些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都出自这位大师之手。贝聿铭先生原籍江苏苏州,19979月中国政府授予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1997年1020日上午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和夫人来到黟县宏村。当他看到这里古树垂荫,湖水粼粼,石桥弯弯,远处一抹翠峰,近处书院门楼映在湖波中的美景时说,过去知道黄山美,想不到黄山脚下的村落也这么美。青山绿水白墙黑瓦,参差掩映风韵别致,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贝聿铭先生走下小石桥,沿着南湖中坝向村中走去,看见前面一幢民居门罩上有“开朗”两字题额,称赞这题额很妙。来时七转八弯,两边都是山,来到这里,青山古楼,白云深处却有这个颇具规模的南湖,不正是豁然开朗吗?他又在一幢民宅门罩前仔细瞧图案,对身边的人说,这门罩图案设计很好,嵌在白墙上,衬以砖雕,十分耀眼,古朴中透一股灵气,意境深邃。

转眼间到了宏村村中月塘。他惊奇地说,村外有南湖,村中央有小池塘,家家门口有清泉,村落设计果然不凡。他还说,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看看它的环境,就十分明了。走进乐叙堂汪氏宗祠,他指着汪氏宗祠大门的贴墙牌坊说,这一层一层结构,双龙盘珠,砖石雕饰,线条图案都十分讲究。这牌坊虽然被破坏了,仍然可以看到当年非凡的雕饰手法。这样的建筑艺术,文化底蕴很浓郁,可以说这一个个祠堂,一幢幢古宅,就是一页页耸立的建筑立体史书。

贝先生沿路妙语连珠,有感而发。当他看到宏村牛肠水圳碧波飞溅时,他认为宏村人工水系最妙的就是这活水,流水不腐,长流不息,比苏州的园林水流速还快、还活。这种几百年前的水系设计,它的流速、坡度设计得这么高明,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在承志堂,他里里外外瞧瞧个仔细。他认为承志堂背倚低山,前接碧水,从外观上就有一种起伏跌宕气势。同时他也注意到整幢宅院厅堂、厨房、书房、庭院、池塘、花园俱全,觉得整体设计协调,布局均衡,聚合性强,雕饰又那么精美。他认为这是一幢典型的徽派建筑,充分显示了这带民间大幢建筑的艺术特色。

在鱼塘偏厅,贝聿铭先生望着那幅喜鹊登梅石雕,缓缓说道,这偏厅设计手法精明,鱼塘、小厅、美人靠,可以想象当年主人一定常在此处沉思、敲棋、闲坐,窗外水流,室内鱼戏,在这里小坐一会,想必一定是十分惬意的。

中午进餐就在承志堂大厅里,桌上摆着冬笋烧香菇、清炖石鸡等,贝聿铭先生边吃边说:“在海外几十年来好想家,现在坐在民间厅堂里,吃着江南的饭菜,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十分自在、舒坦,这种感觉也许只有我们离开祖国多年的人体会最深。而外国人来参观又有另番感受。你们最‘土’的东西,外国人也许觉得是最‘洋’的东西,搞旅游突出地方特色很重要。”

黟县请贝老留下墨宝,贝老笑着说,我多年来都是写英文字的,毛笔字怕写不好,恭敬不如从命,那就献丑了。文房四宝摆好,只见贝老凝思片刻,运腕挥毫写下了“黟县宏村建筑文物是国家的瑰宝——贝聿铭”的题词(见下图)。贝聿铭先生说,他也有一事麻烦黟县。他说,宏村的建筑风格和人工水系要好好研究,请县里绘出宏村详细平面图,不要忘记给他寄去一份。并郑重地写下了他在美国的通迅地址。

辞别宏村,贝聿铭又来到明清古村落西递村口。

威武神骏的胡文光刺史牌坊屹立在西递村口。陪同的人告诉贝老,这座石坊建于明万历六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贝老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石坊石狮底座,自言自语道:不简单,几个世纪的“历史老人了。当他了解到建造石坊的黟县青大理石就出产在西递村边的山上时,他告诉人们“黑色大理石在国际上,在北京、上海,都是十分珍贵的抢手货。黑色代表肃穆、端庄,作为建材,能够给人一种厚实的历史感。像这牌坊,代表着一个地方荣誉、乡情的多重意义,无生命的东西蕴藏着有生命的过去。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建造这座石坊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的力量。这能够给人以极为壮观的意象。”他建议要利用这里的大理石,建造一个高品位的大理石厂,切割、抛光都要一流,才能把产品推销出去。如果利用得好,大有市场潜力。他风趣地说:“这可要发大财呢。”

沿着青石板铺设的街巷,来到大夫第绣楼旁。这依街巷而设的小楼引起了他的兴趣。为了欢迎这位远涉重洋而来的贵宾,导游小姐特意进行了抛绣球表演。那只绣球带着古黟村民的情谊,落到了贝聿铭先生的手中。贝老高兴地手捧绣球同人们合影。人们也祝愿贝老先生身体健康、年年好运。

看了东园、西园,贝聿铭先生认为:西递的民宅小园林既有江南园林的共性,也有民宅庭院的特点。漏窗、花墙、绿荫,移步换景,步步成景,加之厅堂天井的设置,空间处理和谐,通风、采光效果好,建筑与大自然互为交融,与苏州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种活泼的流动节奏美。进入宽广宏敞、梁柱雄伟的敬爱堂,贝先生前前后后走个遍。他特别对祠堂里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方柱感兴趣。他说,这样重、这样长的石柱,不但取料难,古时候竖起来也不容易,真是气势壮观、规模不凡。

贝聿铭先生虽是80高龄老人,但他精神瞿铄,沿途娓娓而叙。他问为什么黟县又称桃花源里人家?当地人告诉他,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 《桃花源记》,据近年有关专家考证,正是受了黟县这特定环境启示而作的;现在黟县这有陶氏后裔生活在这里,又发现了《陶氏宗谱》,也证实了这种观点的可信性。贝聿铭先生来到桃源洞时,只见桃源洞两侧低山环抱,竹树交横,漳河碧透见底,崖壁垂萝悬挂,村妇在田间采桑,渔夫在河里网鱼。贝老见了,禁不住说道:果真是个山川钟秀的好所在。并对结伴而来的香港陶先生说:“你回去查查宗谱,看是不是陶渊明的后代?也许你前辈的足迹这是从这里出去的呢。”贝聿铭先生说,到了明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有机会一定再来黟县看桃花。

(作者单位:黟县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