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安徽西递村的故事
2011-11-25 19:42:37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作者:魏立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魏立军):西递村的一天是从鸟鸣和村妇的洗衣声中开始的。这个村子座落在中国安徽省南部的群山中,形状象船,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称。由于保存着上百幢明清时代的民居,10多年前西递村及附近的宏村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向您讲述发生在这座古村落的新故事。
走进西递村,青石铺成的小路,雕梁画栋的民宅,使人仿佛走进了中国明清民居的博物馆。村里古民居“瑞玉庭”的主人——70多岁的胡晖生老人向我们介绍了西递村名的来历。“西递原来不叫西递,叫西川。因为我们有三条水,又叫西溪。以后呢,因为我们这里三华里以外,有个地方,原来是我们的古驿道,有一个传递站,所以以后改名为西递”。
胡晖生老人的祖上是位商人,所以“瑞玉庭”布局处处体现了一个“商”字。厅堂天井的建筑格局,可以让雨水落入院中,有聚财的意思。厅堂两侧的门洞也设计成“商”字造型,意思是即便达官显贵,也必须从“商”字下走过。说起村子的历史渊源,胡老如数家珍:“这个村落是建在北宋的皇佑年间,至今(已经)964年了。我们这个村庄多数人都姓胡。我们原来是姓李,我们是(唐初皇帝)李世民的后代。李世民的第13代孙子唐昭宗,叫李晔,由于叛乱,他到了洛阳以后,(全家)300多口人被杀。迁都的路上,生了一个小儿子,就偷偷拜托一个大臣,姓胡,胡清,带到(江西的)婺源,在那里养大以后,考取了进士,要做官了。胡三公(胡清)就告诉他,孩子,你不是我的儿子,你的父亲是唐昭宗李晔。到了第五代生了10个儿子,北宋皇佑年间,老九就迁到我们西递来了。”
西递是个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村子,历史上这里人才辈出。村里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牌楼,就是明代皇帝为表彰做官32年政绩卓著的西递人胡文光而批准建造的。上世纪初,西递村的九所私塾合并成了“明经学校”,胡晖生老人的父亲胡霭溪担任了第一任校长。回忆起儿时父辈对自己的教诲,胡老说:“自古以来,我们这个地方很重视诗书传家。我们从小,父母长辈就教育我们,一是要读书,第二呢,就是做生意。所以,我们很小就受这个影响。治家格言,还有一些小品,像我们(家)前面(厅堂里)都有(挂在墙上)。从小5、6岁就教我们读,要背,对那个主要意思,当时我们很小,不晓得。但是慢慢随着年龄增长,囫囵吞枣就慢慢了解了。我们这里过去父母一句话讲得很对,‘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就是人家传给儿子的是金银,我们胡家就讲,我教育儿子,唯一的就是读四书五经,而不是拿钱传给儿孙。”
胡晖生老人一生致力于西递村的历史研究及胡家族谱整理。在他家,有一个保存极好的柜子,里面装满老人整理的有关西递村的史料。胡老小心翼翼地打开柜子,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西递村人恪守孝道、有着古老宗祠文化传统的故事:“我们胡家有一个男丁,不争气,好吃懒做,过着寄生虫的生活。父母教育他,不听,甚至还打父亲骂妈妈。最后,就在祠堂开堂那天,怎么办呢?(胡姓村民)全部集中,把他抓来。这么宽的板凳,八个人抬,当众打了他十板子屁股。由族长宣布,从今以后你不准姓胡,没资格姓胡。”
在西递村现存的古建筑中,祠堂建筑从数量到规模都非常突出。作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也是族人办理婚、丧、寿、喜及商议事务的重要场所。西递村的繁荣也正得益于这种诗礼孝义。西递商人被称作“儒商”,他们重视商德和修养,将这个传统代代延续到了今天。卢磊是胡老先生的孙辈,如今在自家的瑞玉庭经营当地特产,出售给参观的游客。提起爷爷对自己道德修养的培养,小卢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教育的话,(爷爷)从小教育我,做什么事情先做人,要正气做人。从小,他对尊老爱幼,讲礼貌要求的比较严一点。记得有一次,老一辈的老人坐在厅里面,我从外面进来,就喊了我爷爷一下,其他人我就没喊。我爷爷很严厉地对我说,出去!哦,我意识到见人要讲礼貌,重新进来以后,把长辈们都叫了一遍。”
年轻的胡勇也是徽州文人的后代。他家的“桃李园”有150多年的历史,是由一儒一商两兄弟建造的。后厅板壁上各装有六块木雕,上面刻有中国古代著名文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充分显示了徽州文化的特征。提起自家的藏书,胡勇很自豪:“(我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啊。我们家阁楼上面都有藏书的,小时候上去过的。从小父辈对教育这块抓得比较严嘛,向我们灌输徽文化。”
西递村对文化的重视是融入古建筑中的。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无论房檐还是屋角,你都可以看到精美木、石雕刻,以及警示后人的楹联。这些古朴大气的的民居,可以说是祖先为胡氏后人们留下了一笔财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递村及徽派建筑特色,从1986年起,西递村搞起了村庄旅游。他们开放了十几个有特色的古民居,村民照常住在里面过着自己的生活。有人参观时,他们会辅助做些讲解,并展示一些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游人可以选择在村里住下,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看看老建筑,与当地人聊聊天,体会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现代古村落的韵味。西递旅游总公司的唐国强总经理回忆说,西递旅游初创时期并不容易,但全村人的团结协作让他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当时,我们利用三年时间,就是我们当地老百姓,出义务工,就是没有报酬的,整理整个街道,环境卫生,三条小溪的整治,包括一些祠堂,还有些老房子的修建。修建的这个钱也很困难,上面也给一点,村里面原来有个石灰厂,有一点积累。那个时候呢,反正大队一号召,人家也自愿的来(参加修缮工作)。因此整个过程投了将近1万个民工。”
随着村里旅游业的开发,村民们在街道边,祖屋里摆起小摊,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当地小吃。日子渐渐好过了,村民胡冬九时常会在自己的小摊前哼唱黄梅戏。
村口的走马楼原是胡冠三为迎接宰相亲家曹振镛修建的,如今这里每天都为游客提供表演项目“抛绣球”。穿着古代服装的演员在楼上扮演西递村的小姐,面对楼下众多的“求亲者”,将绣球抛向自己中意的男子。这个热闹的节目引得大批的旅行团队驻足。
位于西递村中央的西递行馆酒店,由6幢不同风格的徽派建筑和园林组成。来自德国的Gisela Conradi女士坐在一个花园的竹林中,享受着难得的清静。她告诉我们:“我是和我丈夫一起来看这座美丽的古村落。我们先到上海,之后我们还打算去附近那座著名的,美丽的(黄)山。我们是从网上查到这家酒店的。我是第一次来这个省,我丈夫来两次了。我非常喜欢这里的自然清静。”
除了游客,西递村里的另一批“常住民”是来自各地艺术院校写生的学生。铜陵学院大二学生王志翔和其他的写生学生一样,坐在小马扎上,支起画架,用炭笔描绘村里典型的徽派建筑。“我感觉这里蛮有古代那种韵味。这里的建筑,一些文物蛮有考古价值。我们那边很少有这种建筑。我感觉西递这边保护的措施比较好。因为它对一些古建筑,古代的遗物(的保护),遵守国家的保护措施。我个人(认为),对于这些文物就更应该做到身体力行吧。比如说,参观别人家里的时候,一定要先经过屋主的同意,要经过人家的允许,如果不允许一定不能乱碰。”
相比初次来到西递的王志翔,来自广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崔平平教授可算是西递的“熟客”了。从六年前起,他几乎每年都带着学生来村里写生,对于西递村古民居及环境的保护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个人想,尽量避免新的建筑形式出现,加建的东西就尽量不要了,只把它维修。破旧的地方要把它以旧修旧。我们学生这次来主要画速写,速写就没有颜料(倾)倒,我们让学生尽量不要(把颜料)倒到水沟里面。……(老房子)不住的话,进来以后感觉这种民居的味道很少了,所以我建议住,但尽量人不要多。(人)一多,就感觉商业化,古村落的味道就没有了。”
西递村将每年门票收入的20%用于古建筑的保护。这不但让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吸引了大批年青人回乡,将徽文化传承下去。卢磊就是其中的一个:“比如像我这种读过书,当完兵还是回来了,肯定是收入上面比(在)外面强点。第二个,这是我自己的感觉,老房子的话也要有人去传承。现在很多游客也问了,小伙子,你为什么不到外面去发展。我说我从外面回来了,为什么呢?老房子必须有人住,有人传承下来。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外面那种都市生活。所以说,我们有这个压力,但是也有这个责任把徽文化传承下去。”
和卢磊一样,很多村民都自觉地加入到保护、传承古村落的行动中。2002年,西递村全体村民庄严承诺保护遗产,并在村口立碑。谈到古村落今后的发展,唐国强总经理心中自有一份蓝图:“后边溪是个很不错的地方,下一步我们打算开发后边溪民俗风情一条街。一来充实现有的一些景点,增加(旅游)内容,同时也解决旅游旺季,特别是小长假,黄金周,游客疏散,分流(的问题)。”
夜幕降临,送走了游客的西递村又恢复了宁静。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灶前堂屋,不留火种;煤气电源,一律关好”。
每晚11点到凌晨2点,50多岁的村民汪国富都会按照古老的方式打更,边敲锣边在村中巡视两遍。西递村124幢连片民居都是木质结构,当地人自古就有很强的消防意识。11年来,老汪一直沿袭这个古老的传统。2008年冬天,他发现了一处小摊煤气未关,挽救了附近十几幢老民居。
西递村的一天在更声中结束了。西递村的老人,摊贩,写生的学生,留宿的游客都进入了梦乡,也许每个人都在梦中编织着西递更加美好的未来,只留下满天闪烁的繁星看着这座焕发出新韵的古老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