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山市信达丝线有限公司

新闻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山南北 > 新闻报道

客户服务热线
0559 - 5521022
古黟北街:涂抹新红上海棠
发布时间:2018-01-26   阅读次数:1892次  

古黟北街:涂抹新红上海棠

作者:汪悦 吴玉莲 樊成柱 程向阳                     


黟县古城,今天的黟县县城,背倚东岳山,滨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风光毓秀。该城旧称“县街”,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千年风霜,从车水马龙到繁华湮灭,命运几经兴衰。

A

古街峥嵘岁月稠

古城北街全长约1000米,原为淡青花岗岩长条石板铺就,两旁店铺林立,店屋一般为两层徽派砖木楼房,店门相对。徽学研究名人余治淮带着记者边走边看,“古城分东西南北街,北街主要是商业街。北街可以追溯到唐朝,隋唐时代就有一条街,那时候不成规模。宋代店铺种类很多。”

余治淮说,按照中国商铺风水学,商业街应该是南北长东西窄,南北走向是通道,东西两边是店铺,形成行走南北买东西的寓意。北街就是这样的特色,适宜做商业街。北街店铺经营的物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不但规模大,销售旺盛。“当时北街口最繁华,元丰杂货店里各种土产糕点都有,隔壁是元亨利烟店,对面是和泰酒店,隔壁是协记百货店,这些店做得非常红火。”余治淮记得小时候公私合营时,协记正在对房屋进行改造,撬开地板,下面有很多铜板。古代店铺铜板都是装在钱柜里面,店家收到铜板之后直接甩到柜里,有时不注意就会掉到地板里面,日积月累,地板下就有很多铜板。

余治淮回忆,新中国成立前,街上有100多家店铺,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北街还很繁华,是当时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街道是2-3米宽,街很窄,两边的房檐伸向街道,走在街上只能看到一线天。在宋代古街的基础上,对街道进行了拓展。加宽到6-7米宽,如今改造后有8-9米宽。到了70年代,随着时代发展,北街显现陈旧,70年代中期,这条街开始拆除改建新房。

古城开街,万人空巷。今年75岁的胡锡元老人就住在县城,听说古城开街,一大早就过来“插热闹”。看了现场的气氛,以及修复后的黟县古街,他十分感慨。

B

楹联文化老故事

记者注意到,在北街,几乎每个店铺或住家门前都贴着一副大红楹联,喜气洋洋。

余治淮说,改造后的古城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体现出了文化自信。“之前我就提议大家想一些楹联贴在古民居的大门口,既要符合古城的历史,也要符合时代的需求。融合古城文化历史内涵,我们一共创作出69副楹联。”余治淮说。

一边走,余治淮一边给我们介绍了几副楹联。“你们看这一副,‘旧横沟冲走旧事物,新槐渠流出新天地’”,横沟原名“槐沟”,又称“槐渠”,始建于南梁时期,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集灌溉、浣洗、防火功能于一体的水系。余治淮说,千年横沟穿城而过,已经成为黟县县城一特色风貌。横沟水渠流入城内,其走向几乎与北街完全平行,因此有不少地段穿注于北街民居屋下,商家店内,为城区消防和居民浣涤提供充足水源。

这一次横沟的改造,结合北街的街道宽度,按照“改造、修复、全露”的原则,北街北段利用原排水暗渠,尽量保留原走向;为了达到景观效果,在北街新建排水明渠,形成人行道+横沟+人行消防应急通道的空间格局。横沟景观打造近距离亲水空间,在部分店面门口设置过横沟石板小桥。横沟的改造及恢复,有利于提升古城韵味及文化品位,利于打造古城旅游新亮点,打造水街一体的特色空间。余治淮说,针对这条横沟的成功改造,我们创作出这副楹联。

一副副楹联,表达出当地人对古城项目成功改造的赞赏和支持。的确,古城保护与改造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黟县人民的心。

C

古城改造大变样

黟县古县城发展成型于两汉,辉煌鼎盛于宋明清,范围约1.16平方公里。古城历经沧桑,虽各朝各代有所破坏和改造,但保存基本完好,轮廓依稀可见,具有典型江南古城风貌。古城核心区集中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时期及上世纪50-80年代的建筑,历史街巷肌理清晰,文化底蕴深厚。198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随着县城发展,直街北街多次拓宽,原有的城墙、鼓楼、薛家井、凉亭等古建筑已不复存在。直街北街沿街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景观缺失,加之机动车“侵入”到古民居的肌理,极大地破坏了古城街巷的尺度和氛围。同时,部分居民跨横沟建设了许多民房店面,居民生活污水等均直接排放入横沟,造成横沟难以清淤,污水横流,气味难闻,周边群众怨声载道。

余治淮说,9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开始沿河建造新街。新街建好后,商业中心慢慢移除北街,这条街就没什么店铺,古城中剩留的只有五六家,北街也逐渐败落萧条了。“20多年来,游客到黟县也基本不来北街,这使得黟县的旅游发展受到很多局限。”余治淮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市民呼声,邀请专家学者多次考证讨论,决定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为载体,启动实施直街北街综合整治项目,改善古城环境面貌,完善功能设施,打造古城新兴旅游业态。

根据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黟县直街北街综合整治项目设计方案公示说明,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含直街北街沿街传统建筑风貌立面综合整治、环境整治、北街横沟的恢复及展示、雨污水管网铺设、三线地埋、绿化亮化、新型旅游业态打造等。

据了解,各项工作合计投资约4.8亿元,其中第一部分建安工程投资约4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约0.4亿元,基本预备费0.27亿元。

D

涂抹新红上海棠

据了解,北街直街改造后,各项功能将满足今后业态打造和古城旅游开发的需要,成为黟县新城和老城区对话的窗口,成为古城规划区域的“地标”区域,担负起黟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提升黟县县城新貌的双重责任。

“古城改造的过程非常艰辛,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年年初开始施工,都是日夜不停,加班加点。”看着开街现场满满的人群,余治淮激动不已。余治淮觉得老街的改造很成功,古城焕发了新活力,这也给全市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个范本。“保护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就是要留住它的根脉,让古城的灵魂在历史的印记中保存下来。”余治淮表示。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这是宋代诗人王淇在《春暮游小园》中的两句诗,用花开花落,代指春事将阑,却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北街的古城新开,莫不如此。

北街改造之后,将交给黟县徽黄旅游集团经营。黟县徽黄旅游集团总经理助理王永平表示,目前古城签约落户有6个项目,包括民俗、文化创意、精品酒店、艺术馆、博物馆等业态,其它店铺正在洽谈。对于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王永平表示,保护第一,利用结合,通过保护开发再利用。下一步,将通过营销宣传,吸引客商招商入驻,开街活动也会持续开展,逢重大节庆吸引游客进场,扩大影响力。基础配套设施后续管理制度,都会跟进。对于古城的未来,王永平信心十足。